2017年11月23日星期四

“And still you go on in your course”. People in China longed for drinking the spirits which has soaked corrupt official’s bones 由行致终



And still you go on in your course   

由行致终 

羽离子撰 by YuliziQIAN Jian



Shortly after Qiu He, the Party Committee Vice-Secretary of Yunnan province was arrested in 2015 due to his serious corruption; people wish eagerly to drink the spirits which has soaked his bones. Next year, Qiu He was sentenced into prison for fourteen years and six months.    

苛虎进檻笼;拙夫网见一图,惊有人已迫不及待而欲饮其骨酒了;遂引《诗经·荡》以状仇和:  

小大近丧,人尚乎由行。
内奰于中国,覃及鬼方。
Affairs, great and small, are approaching to ruin;   
And still you [and your creatures] go on in this course.
Indignation is rife against you here in the Middle kingdom, 
And extends to the demon regions. '  

(很多人看英文比古汉语更好懂,所以附上英人理雅各James Legge《诗经》译本中的此四句的英文。因是节录,遂将第二句中的原译文“…go on in this course”作题时改成“…go on in your course”以表达原诗句所斥的一意孤行之意;否则,未读上下英译文的读者就不易理解。)

 叹仇氏荡荡而疾威,却鲜克有终。  




 (完)




2017年8月30日星期三

Indian buffalo God with Egyptian & Greek style fans, Persian beads etc. was active in ancient China 所见两种刻画了印度牛魔王的文物


Indian buffalo God with Egyptian and Greek style fans, Persian beads etc. was active in ancient China  


所见两种刻画了印度牛魔王的文物

The buffalo monster king in "journey to the west" which is one of four greatest Chinese classical novels is an Indian god, proved by Mr. Yulizi in this article


羽离子 撰 by Yulizi (QIAN Jian)






The Indian buffalo god was active in the great writer Wu Chengen's novel in Ming Dynasty of China. Within the mandala universe and its mythology, the buffalo god with interesting images taking the ancient Egyptian and Greek style fans and Persian gemmed beads and so on appeared on some Tibetan golden bottles as well; kalavinkas and other elves are surrounding him. These relics are enough to change the earlier judgments of a number of Chinese scholars.  

    拉萨的布达拉宫藏有一件反映了古印度的曼怛拉世界体系及其神话故事的十九世纪的鎏金瓶。另外,其技术风格也显示很可能是印度工匠或是向之学习的藏人工匠所制。瓶顶的金莲花是可以展开的。其花瓣开放后,里面端坐的水牛头的神魔——用牛魔王称之更简洁些,就显现了出来。它的双足踩在一群神鸟的背上;足前还或蹲或匍着几个小神怪。想必它们都是古印度神话中会飞翔的迦陵频伽及其化身《西游记》里的牛魔王之所以能腾空飞行,想是有所本的。





这个大牛魔王,在佛教密宗里他是大威德怖畏金刚,似乎有十双左右的手,各握不同的法器,如金刚锥、转经筒、扇子、匕首、月牙杵、法绳、摩尼珠、杯盏、壶罐什么的;都是些有很大法力的宝器。有趣的是,牛魔王左上方的手所握举的是一把其制普遍流行于古埃及、两河流域、古希腊等地的扇子。其扇与中国自中古起即有实物可见之扇子的形状完全不同,而是扇柄在一侧,像一把中国式的大菜刀;在古代曾被胡人带来过中国。松握其柄于手心而轻摇后转动它,可煽起凉风。风量比中国扇子煽起的小但手不必来回活动而可省力。不过在《西游记》里,牛魔王的此扇被描述成了更好看的中国古典式的芭蕉叶形状的扇子,而且被送给了自己的夫人铁扇公主以用。             



牛魔王不在打仗时,就不必像《西游记》里所描述的临战状态地戴盔披甲。但《西游记》里所记的其它情况还是与此牛魔王很相似:“腰间束一条攒丝三股狮蛮带。一双眼光如明镜,两道眉艳似红霓。口若血盆,齿排铜板。吼声响震山神怕,行动威风恶鬼慌。四海有名称混世,西方大力号魔王。”睹此鎏金牛魔王,可证其威风,并如闻其声。
牛魔王头顶上的是至高无上的面相高傲的佛,牛魔王只是他的坐骑之一吧。牛头两侧还各有人面像,说明此牛魔王可以变相;变化成人物之形,易如反掌。国内一些研究《西游记》的专家未能发掘牛魔王在古印度文化里真实存在的证据,而误以为牛魔王正是《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第五卷所记载的大唐玄奘曾经与之接触过的鸠摩罗王;还煞有介事地论证过“牛魔王”就是从“鸠摩罗王”变读而来。     





此金莲花的每个花瓣里也都有上下两个莲花台。每个莲花台上都有一个踏坐的小牛魔王。只是这八个花瓣里的16个牛魔王都是各自只有一双胳膊,手持的也只有一件宝物。  
大英博物馆也收藏有一座出自中国西藏的镀金的曼怛拉瓶,但其顶花里藏的是会舞蹈的佛而非牛魔王。 






这里介绍的第二件关于牛魔王的文物是一位锡金画家于1700年至1710年间画的故事画《对抗恶魔的猴子》,今藏瑞士苏黎世的瑞特堡博物馆 
   







画左边两匹白马拉的战车里有三个牛魔、一个羊魔、一个熊魔、一个在战车最后面的左手举刀的黄衣妖怪和在战车另一边只露出大半个脸并伸出一手举着旗的妖怪。前面的牛魔和羊魔正在张弓搭箭,熊魔和黄衣鬼怪都高举长刀。中间的牛魔手持铁锤,想必和岳飞的儿子岳云手持的铁锤差不多。最后的牛魔被挡住,看不出拿的是什么武器;但看它张嘴吼叫的样子,也一定很勇敢。
而画右边的一队,竟然是一群猴子,大约有十只。只有冲在最前面的猴子戴冠冕,披挂衣服和束腰带。其余的没有这么好的装束;看来最前头的那位一定是猴王了。他们高举棍棒和树干而与乘着战车冲来的魔怪们对打。中间两三位猴子的头顶上有一个白色块,可能是某个猴子为猴王擎举的白羽扇。高高的羽扇是中国和印度的君王出行时的仪仗之一。也可能是身挂一串佛珠的猴子所托举的用以投掷的一大块白石。不过在放大图片后察看,挂佛珠的猴子更像是伸臂向上而双手合十以求天助  
一名敌人已经被猴王击倒在地;该魔怪的狼牙棒斧也被压在其自己的腿下。显然,武备精良和有战车冲锋的是进攻的一方,临时找棍棒和拔树以抵挡的只是自卫的一方,但无论老少,皆毫不畏惧。这与《西游记》里所描写的齐天大圣美猴王和他的“孩儿们”的情况如出一辙。
以上是关于牛魔王的比较有代表性的两件文物。看来写《西游记》的吴承恩尽管不能包知天下,书里叙事中有些纰漏;但毕竟还是不肯随便乱写的,而是尽可能地在述及名物时要有点依凭。吴先生一定遍读天下书,留心世上万物,知许多人所不知的情事,才能编织出那么多不同凡响、引人入胜的传奇故事来。况且,吴承恩的挚友,为校《西游记》的嘉靖朝状元李春芳为廷臣日久,也见多识广;提供些谈资,补充些听闻,而为吴承恩的写作增广新奇,自然是很可能的事。

(完)





2017年8月21日星期一

It Might Be Merely Remade with a Semi Shaped Article for Cutting Out Stone Rings, And Its Making Age 至多只可能是石环型料的再加工又其制作的时代


It Might Be Merely Remade with a Semi Shaped Article for Cutting Out Stone Rings, And My Thinking about Its Making Age


至多只可能是石环型料的再加工又其制作的时代 



羽离子撰 by Yulizi Qian Jian







因研究青墩等文化遗址出土的玉琮,我曾访观了一些城市的博物馆等和阅览了能查找到的海量的中外资料。对上古的各地各式玉琮,几乎已能如数家珍而闭目如睹了。
   古先生展示了一种带有外凸棱柱而中有圆孔的石器,并称: “如果有三角琮的话,这就算是了。造型上很接近商代的蝉纹玉琮,沁色层次复杂,钙化自然,钻孔也是新石器晚期实心钻头粗解玉砂而间接消磨。至于市场上见到的其他所谓良渚玉琮,一笑了之!” 藏友阿健亦评论:“皮壳钙化,钻痕清楚,典型良渚器。
我后来留言给古先生,问:“古先生可否恵供此物确是上古时代所遗留下来的石器的证据?”但一直没有得到答复。
我怀疑它不是琮,而是制作石环的型料。据我对琮的前身史的研究,琮只应该有方筒状的和在比较特殊的情况下有所变形的近似圆筒状。这是因为琮所表达的先民思想和必须恪守的对神等的特定理论的认识决定了它的基本形状。(羽离子撰《玉琮起源考说》) 另外,此件的三个角端与古代琮角的形制也不合。
   我认为将此半成品石器继续剖解开后,可做几片石环或称玉环。而继续修磨石环,则可成璇玑。这样的工序在古代手工业乃至近代大工业中已应用得较普遍,例如传统的机械式手表的金属的外框壳即是先生产出异形管材,然后再对之切割而批量生产的。上古之人已发展出如此思路的工艺以制作玉石物件,是有少量旁证的。



(神木的石峁新石器文化遗址出土的玉璇玑,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就其石质而言,并非古人可用以制物敬神的良石美玉。甚至其外观上即可见当因热涨冷缩加地质应力变化等原因而产生的裂痕。仅其外边局部有因迅速高温熔化的岩浆因未经长期而充分的融汇,且又因不同物质的冷却速度有异而彼此离析所形成的薄薄的白石层。当代,有心人择取局部带浅色石层的普通石块以向无识者冒充低档玉石或用以伪作新石器时代之环瑗玦璧璜璋等等的情况,比较多见。
    以上是试图认识该石器的功能等。至于此器生成的时代,目前还没有见到此物确是上古时代所遗的证据,还没有此件出土于上古的文化地层等的可靠的旁证。此外,此石器面对读者的平面理应是已被初步加工过的。但从上面的第一图上可见,主要分布在此石面上的大圆孔外上沿和此石面左下角沿边这两处,似为长期在地层里可形成的硅化物等附聚的状态。这就让人生疑它们或是有意无意地在现代被化学药剂侵蚀了石块上曾经被以前的人加工过的表面才形成的疤丛。因为要在石块表面有如此的自然生成,通常至少要几万年,而人类有能力如此复杂地加工此类物件的历史则还只有几千年。  



 有可能此石因玉质太差而无法被剖切以制仿古的璇玑,遂被现代人粗率地“做古”成 “三角玉琮”了。
    我不得不怀疑此物并非远古文物的另一个原因是,此件的内孔很像是使用放松了紧固装置的现代摇臂钻混合解玉砂切割工艺加工而成的。钻痕过于清楚,能轻易钻出偏向不同方向的偏心旋孔,钻具推进的速度较快,旋钻造成的不同轨迹之间的分划太过明确,等等。这些正是上述加工法的特征,古人的手工钻孔难以产生如此的孔況。因本人年轻时学习机械学和金属切削原理与各式机床的实际切削工艺等,所以有上述的疑问。
 因这一石器事关薛家岗、良渚、陶寺、龙山以及青墩等等许多遗址出土的古代礼器琮的性质和功能以及型制等的一些重要问题,所以不得不为之加以评估。如果这一型料真是辗转于世的今人的半成品而历史学者又未能注意到它有可能是伪文物的话,对于多数行业没有什么关系,但这类物品却会对历史研究造成干扰和误导。所以,研究者,例如研究真玉琮的人员是不得不耗费精力去识别和排除各种陡然冒出的虚假的可能性的

(羽离子)





2017年8月13日星期日

Unknown function of an ancient singular pottery pot 一个未知功能的上古时代的奇特陶壶


一个未知功能的上古时代的奇特陶壶 

  
Unknown function of an ancient singular pottery pot


羽离子撰  by Yulizi (Jian QIAN)








Mr. O. once obtained a small pottery potsee the picture, which is said to be from what an uncertain time between the late Neolithic period and the early days of stone and metal tools coexisted age. The earthenware pot is only more than 10 centimeters high. No its congener has been found in archaeological activities in China. Within Gansu province as the center of the Qijia Neolithic Culture about 4000 years ago along the upper reaches of the Yellow River, some pots have been excavated out there, which as a kind of pots under the title of He. Some parts of each He are a bit similar of O.’s pottery pot, but they are still not the same pots.
So, I wonder what kind of culture this pottery pot belongs to, what times the pot was produced, and what is its use.     


这把陶壶大约高十来厘米(第1图)我所见过的中国境内外的考古发掘的报告和综述、海量文物的图片或其实物里,还没有与之完全相同者。不过以甘肃为中心的黄河中上游的距今约4000年上下的齐家新石器文化的遗存中,发现有在基本结构和一些局部上与之很近似的陶器;今人称之为盉。盉可以用来温酒,当然也可以有其他的用处。除了质地与制法不同外,仅形态而言,齐家文化的盉不仅与别处的例如与青海、陕西、四川、河南等等地区的其他文化的盉多有差异;就是齐家文化本身的盉,也因产地不同而大有不同。差别之大,简直会让人不相信他们是同一种器物。例如,有的盉端像兽头,有的像鸟首。有的盉没有腿,就是在其大肚子下面只有个围圈;另一些盉有三条腿。四足的虽然很罕见,但毕竟也有过。而带腿的盉则又有袋足腿、尖刀腿和锥形腿的区别,等等。

    各地出土的盉里,形态上最接近这件壶的,是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广河县的齐家文化博物馆所收藏的一件盉。该盉出土于当地,高20多厘米(第2图)

   



所述的与该馆的这两件,具体在其壶腹、流嘴、手柄的局部形态,都很接近。两件也都没有腿,是将其底座和肚子一起搁在慢燃的木炭上温酒用的;而有腿的则是把其腿插在小炭块里的。但广河的那件,壶嘴是向上的。几乎所有已知的这类盉,其流嘴都是上翘的,甚至上翘得更多,就像高射炮的炮管。这样,壶肚里的酒被烤热了,而远离火炭的壶嘴口还不至于很烫。而探讨中的这件的壶嘴则要水平得多;一旦酒被烤热,这壶嘴也就烫得不能触碰饮者的唇舌了。

此外,大多数盉是有盖子的;如果没有那些完全分离的、或环结而半分离式的盖,那也会有大半遮掩在了壶口之上的与盉体相连而固定的盉盖。这壶的平半盖或拱形半盖不知是被人敲掉了,还是原来就没有。 

陕西省南阳有玩古器的人于近年展示过一件比之略大一些而较为类似的陶壶,但不肯说明是何处出土。我的原则是:凡不是官方考古队依科学发掘的,凡民间的没有确凿可靠的出土或传世的实证的;又没有可靠的科技检测的证据的;即使其物或可能是原真的,也都不能认可其为真文物。这应该是必须牢记的规矩,尽管很多大师会忿怒地反对我的如此原则,但这是不应该被允许打破的铁规。    

这一陶壶有着葫芦身和野猪的嘴脸,又或为有着大而长的喙的变形之鸟的体形。此器物之表面不见长石、硅土、石英等粉尘都被高温融化的迹象,可知烧结温度较低;故壶壁必定疏松,难以贮盛酒、香水、油等渗透性强的液体。通体没有,尤其是下部不见火烧烟熏痕,当未曾实际用来热过酒或非巫覡烧弥药雾之用。其壶口崎岖,周身质地粗劣,不仅与贵重之器无缘,而且还实非日用良具。

若倾注,一不小心会使其所贮液体也从顶部的入口一并流出;因而欠缺构成上的合理性。而且,其容量太小。上古至中古时期的酒,都是酒精浓度很低的发酵酒。多数的常人一次就可以喝个几壶几碗。故这么小的壶,不足以实用。所以,此小陶壶有可能只是象征性地供奉逝者的冥器。诚然,也不排除是极小概率的古代人的游戏之作,甚至是较大概率的现代人做的假文物——若被认出了是赝品,其售主就改称是仿古工艺品! 

新石器时代起即已采用而在我国西南的个别地区至今还一直沿用着手握带刻纹的木拍子轻拍泥坯以辅助制陶的技法。此陶器表面用此法拍出的菱格纹图案在上古延至今世所制的陶器上皆可见到。新石器时代的部分鸟型容器专用以求神,但此物过糙,而不够敬重。尚不知此器内部结构的细处、与是否从何处出土及其环境等等;还未经上手;所以未足凭鉴。在使用仪器和化验之前,有些经验的经手者一般已能大致判断出其真伪和功能。如确是质地粗糙的冥器,则更不宜摆玩。 

  


(羽离子)




2017年8月2日星期三

Lethal carols 死亡颂歌



    死亡颂歌    

         Lethal carols          


    羽离子 by Yulizi (QIAN Jian)    





 在1960年的大饥荒岁月里,作家杨朔作《荔枝蜜》之文,歌颂生活比蜜甜。该作品大得重视,杨朔亦红遍南北;此散文还被收入学校课本里,而为全中国的中小学生多要认真领会和学习的范作。
    文革开始后,《荔枝蜜》中对工蜂供奉蜂王的叙述却被革命派猜测为是影射毛泽东依靠人民供养,所以杨朔被列为重点揭批之的对象。被歪曲和捏造言行,叠受各种无限上纲的批斗和随意升级的“打倒”,已被隔离的杨朔恳求让他上书毛主席以及恳求能与领导谈话等,都遭断然拒绝。
 196883日,绝望的杨朔服积聚的一些安眠药自杀。

 杨朔死后仍被开会批判,被宣布是自绝于人民。杨朔的骨灰被人抛弃;所谓的骨灰盒里没有骨灰,仅有老花眼镜和钢笔各一。
                                                 (完)


2017年7月10日星期一

My speech “how to establish effective channels for public participation to supervising and restraining the protection project of Tangzha industrial heritage”


My speech at the discussing “how to establish effective channels for public participation to supervising and restraining the protection project of Tangzha industrial heritage” 

完善领导机制、扩大公众参与、遵循规章保护:关于对唐闸历史工业名镇保护与申遗的建议座谈会上的发言 

羽离子 by Yulizi (QIAN Jian)


    201634日上午,若干研究人员参与了名为“如何建立有效公众参与渠道,监督与规范唐闸历史工业城镇保护工作”的小型座谈会。我所言及的全面测绘、史实调查等等仍是对本人的从前意见的再次强调。会议记录经各人订正后,由陆嘉玉先生和我等分别地报送南通的市委和市政府。现把其中明确地提出了具体的建议及迫切要求而被人称为重要意见的本人的发言粘贴于此。所述内容于今依然适用。)

本人早先起即在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唐闸申遗,并为之进行了核实理论准备、论证、计划的拟撰,以及主持过这方面的重点科研项目;因而较熟悉一些情况。感谢姜老(姜平)组织了这次小型的座谈会并出面借到了张謇研究中心的因树斋的玻璃亭以聚谈。……唐闸的工遗保护,有其成绩;但工遗保护中的重大缺陷和“保护性”破坏的问题十分严重而刻不容缓,所以我今天主要谈这方面的几个问题。

 

(我于2007年7月拍摄的唐闸老工房)  


一、在唐闸保护方面,对照市里、省里与国务院对历史街区保护的要求、与世遗委的保护原则,究竟还有哪些差距待弥补?这本来是不需要我们来考虑的;因为唐闸申遗已是南通市政府的计划目标,南通市人大早在2012年就批准南通市政府将此作为施政工作。江苏省政府也已批准并支持唐闸申遗;所以这应是政府的事。 
我在所主撰的于2007年、2008年先后印装的政府对策报告里提出了如果政府在决定了计划申报唐闸-南通近现代工业社区为世遗项目后,自然需要先建立一个相应的工作组或一个综合性的办公室,以从历史、文化、景观、研究、文保、经济、管理、外联等等方面来强有力地指导申遗工作。后来已经设立的唐闸工业文化遗产保护的办公室,到现在已运作两年了,达不到上述期望,更达不到对唐闸保护与申遗的工作要求。 
唐闸作为中国工业名镇,遗产文化的核心区,国务院批准保护的历史文化街区,对它的保护要求是非常高的。目前的该保护办公室人员的知识结构注定了,它必须要借调、引进必不可少的专业人才,譬如历史学专家、景观学专家以及工业、农业专家、精通多种语言的翻译人才等等。此外,它还要有强烈的社会意识,要及时地主动地获取社会信息和民众的意见。很不幸的是,现在的保护办公室与这样的起码的知识结构的要求有较大的差距;使得该办对保护中出现的某些问题根本不能发现,对社会人士的发现和意见,也无法及时地捕捉。当今社会的信息交流多借助微博、微信、电邮、视频等迅速传播,你的办公室领导或骨干成员对处于社会发展的前列、学术与科技前列的人员们的意见都不能及时收集和主动获取,这本身就是保护工作的严重欠缺!这是当今从事一般商业、经济工作、公私工作等的人员应有的基本能力;更何况是如此重大的保护责职的担当者,更应具备这样的基本能力。工作热情、态度与办事能力,这些传统的要求和优势当然不可或缺,却还不足以应对高科技、新型文化形态以及全球化背景下的工作环境。我们吁请市、区政府领导审视一下:目前保护唐闸遗产的机构中,其人员的知识结构和基本素养,能否担当起保护唐闸的重大职责?如果达不到要求,应当加以弥补。 
当然,唐闸工遗保护取得了有目共睹的可喜成绩,尤其是原油脂厂区域的保护性恢复和尝试性利用。但成绩再多,一旦出现失误,或者极其重要的事没有及时弥补,那么,它对整个唐闸保护的工作带来的影响将会非常恶劣。
二、唐闸工遗保护上的短板目前还有好几块;其中最大的短板,是在保护程序上忽略了,没做好。保护程序中首当其冲的是测绘。别说是申请为世遗组织批准的遗产地,就是申报国家级的,首先要做的都应是对该文化遗产地进行科学的全面的测绘。但申请世遗要求更全面的测绘,譬如现在留存下来的唐闸的河流宽度、河岸、城镇的街道马路、小街小巷、各种各个历史建筑、原有树木等等,全部要测绘,包括航空测绘和地面测绘,静态制图和动态拍摄等。这是一个较长期的而要刻苦付出的劳动。
测绘完了,接着是史实的补充。须组织人员进行挨家挨户的调查记录。这一类项目的世遗保护特别重视硬体遗存与软遗存兼备,尤其是社区性遗存需要相当的软遗存来配套。后者包括经济思想与经济形态的变迁,社会变迁,如家族史、族群史等等所反映的社会变迁,文化的变迁,宗教、战争冲突、深度作用的社会变革与改良,各种融合等等。虽然对于唐闸地区也已有过零散的、小范围内或个人自发的专题调研,但缺乏完整的科学而合理的普查和较充分的研究。  
这种程序上的和内容上的缺失,尤其是唐闸方面在上述程序上的缺失,已经造成了在贸然拆建后永远不可再弥补的遗憾。因为世遗申报是必须要做遗产区、景观区的深度而精细的调查资料的,而非仅仅局限在少许景观上,而且是不会认同重建的看似大概的景观和近似的模样的。国外不少申报世遗的项目为了达到世遗委对不同申报项目的要求,都做了这方面的详细的补充资料而作为申报副本递交上去。并且,遗产的实况还要经得起世遗委特派专家的实地考查和暗访(具体举例略) 
第三、国内有的申遗项目之所以得不到世遗委的通过,往往是问题出在不了解或不太相信含教科文组织在内的联合国体系的宗旨和工作态度。联合国的宗旨就是和平。联合国宪章不允许自己的各项活动给当地带来激烈的社会冲突,尤其是宗教的、民族的、信仰方面的冲突;对遗产的权衡也是如此。如果当地有明显的不同意见,很强烈的群体性的抗议活动,或者涉及到敏感的宗教问题、党派利益;那么这个遗产再好,它也不会被批准通过。世遗组织会采取将之搁置那儿,直到造成矛盾的因素消失了才会重新考虑通过它;可能会搁置十多年或更久或永远。这就是所有的特派专员们来遗产地,都会找各种不同意见的人,听取他们的声音,并作出记录的缘故。
世遗委的工作态度是认真求实的。唐闸并非著名于海外的遗产地,缺乏较大的国际知名度,所以世遗组织是必定要派专家来调查的。由于所申报的唐闸近代工业城镇属于一个综合体的遗产,因此他们会派不同领域的专家来考察、私访;会不只是派一个专家前来评估。这样的独立考察后所写出的各个方面的专家报告,对于委员会来说,才更客观,更有说服力。南通方面不要想能够象以往一些地区在世界文艺比赛、名镇评选等等中竞争什么时,可以去找找关系走走后门;在世遗委这个高层面基本做不到。你做了,被媒体等捅出来了,你会全功尽弃。所以,我们能够去做的,是只有按照世遗委的高质量的、严苛的要求,努力做好我们对遗存的保护工作和申报工作。
第四、世遗是个什么东西?现在南通方面对它还缺乏真正的认识。世界文化遗产是世界最高级别的文物保护等级。(详解略)。我们来对照唐闸的遗产保护,除了油脂厂的遗产保护还能达到世遗标准外,其它的就大成问题。如果以为联合国再大的法律都不如中国国内的法律大,不需要听外国人的而要接地气;那么,这种认识只不过是诡辩或无知。任何地方不想加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可以不遵守世遗的规范;但如果要加入,那就要遵守!
第五、组织申报工作上的不健全。世遗申报书的撰写以及对之的审查与议是一组非常科学化的工作。不仅需要撰写人员非常熟悉国际规则,还要有丰富的学识和相当的经验。而对南通市政府来说,不能以为已委托了别人来撰写就完全可以卸包袱了,交责任了。在委托资质部门编撰申报书的同时,南通市必须成立另一个委员会,这个委员会就是监督审查委员会。该委员会承担着复核、检验、责询、督促申报书的编撰与修善甚至一些保护工程的处理的职能。这才是能最大程度地防止申报书实际上已经存在了重大缺陷却无人能质询的这种荒谬情况继续存在的科学的机制与程序。这个委员会的人员必须从高校、科研机构、政府部门等抽调,还要各行业部门的专家加盟。不要嫌人多,要汇总各方面专家的意见。必要时可与编撰方坐下来一起讨论,以帮助、敦促编撰方的修改。并且,申报材料需要经过好多回合的审查、修订,以臻完善;而现在的申报书竟然连我都不敢让看一看。不组建科学的评估、检查的机制,任凭利益集团玩弄,是南通市政府的严重失职。因为不能够保证编撰方没有失职,没有遗漏,没有某些方面的不明、不知道,没有错误等。我们了解的实际情况要比这里所说的严重得多!
其它的问题,不多说了。 
  
            

   

(本人和周清老师指导的江苏省教育厅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项目“江海平原建筑艺术之研究”
团队成员杨芸、蒋蓓摄于2010年。




            2016329日起小范围交流;2017710日公开)



补充一段本人次年对读赞此记录文的网友的答复:  
        谢谢徐先生的赞同。唐闸城镇的原有结构和肌理等已经在这几年的“保护性开发”里大多被彻底改变。本该为申遗服务的工作却倒过来为申遗摧毁了宝贵的多数的基础性资源。且假的工人住房、工商业建筑、民生建筑,假的街道、文化文物点,假的建厂史等等还为申遗增加了很多自我新造出来的困难。虽然已晚,但如果再不悬崖勒马并尽力改正;则会在未来的世遗专家对照大量历史照片和历史记载的秘密考评中,终将百口莫辩且连申述的机会都没有!



2017年7月2日星期日

The ancient sculpture at the northern wing of the Yangtze Delta is the image of King Alexander's sister 长江三角洲北翼滨海的一尊神像是亚历山大大帝的妹妹



长江三角洲北翼滨海的一尊神像是亚历山大大帝妹妹

The ancient sculpture at the northern wing of the Yangtze Delta is the image of King Alexander's sister 

羽离子 撰  by Yulizi (QIAN Jian)   


三年前曾在长江三角洲北翼江苏省海滨的一幢新房的侧室里,见过一尊和真人差不多大的女性雕像。此像和其身后的一条雕龙原来都是从先前被废的某处旧庙里拆下来的,都是木胎泥面的。为避免被他人扔弃或被变成柴火,敬神的人就把祂们搬运过来而安置在这屋子里。
   


这尊女性雕像没有双腿,却长着一条鱼尾巴。从后面看,她的一头黑色的长发披挂下来并飘荡,十分优美。我认出来她应当是古希腊的亚历山大大帝同父异母的妹妹,只是一时记不全她的名字了。今天检查电脑,偶然翻出当年拍摄的这一照片,于是想写个短文,就核查了一下。亚历山大的这个妹妹叫Thessaloníki,中文不妨写作瑟萨洛妮;她与亚历山大感情甚笃。亚历山大远征东方;在听到哥哥不利的传闻后,瑟萨洛妮变成了一条美人鱼,生活在爱琴海里而向过往的航船打听哥哥的确切消息。每当有航船经过她的附近,她都会浮出水面而向船上的水手询问一个重复以往所问的问题:“亚历山大王还活着吗?”  
如果她听到的回答是 “他不仅活着,而且还在统治着世界。”那么,她就会很开心地让海浪平静下来,而让航船安然离开。但是,如果她听到的不是这样的回答,那么,不管是什么消息,瑟萨洛妮都会极不高兴。她会愤怒地掀起海上的风暴,而让航船连同船上的水手被风浪击沉。所以,海上生活的人们戏称那句可以保彰自己性命的回答为“唯一正确的答案”。 
亚洲东方的接近太平洋之地,与古希腊之间隔着千山万水和无穷的波峰浪谷。然而,即使在古代,许多传说和寄托心灵的信仰有时也会跨越大陆和海洋而传播到人们常常会想不到的遥远地方。  



  
我轻轻挪开了瑟萨洛妮的雕像,而把原先在她身后的那条龙拖到空旷些的屋角后,吹去了些其上的灰尘而为祂也拍了照片。龙和瑟萨洛妮一样,也是海里的神。中国人相信龙也同样有着兴风作浪或喝令大海安静的能力。显然,祂们原先归属的庙可能是渔民们或海上运输的水手们所祈祷下海平安的庙。


              现代希腊人画的亚历山大和妹妹瑟萨洛妮姬

事实上,一般的中国人不在意神灵从何而来,无论祂是本土的,还是来自印度或西域的;只要是能管得着所求之事的神祇,都愿意向之施。我三年前在海滨所访问的那些同时供奉着不同教法里的若干神像的人,也正是如此。不论是中国的玉皇大帝、海龙王、妈祖,还是古印度的释迦牟尼佛、观世音菩萨,或是更遥远的地方来的瑟萨洛妮;很多人一概都对之心存敬畏和期待。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