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17日星期日

The Audible Whips in the Qing Dynasty Ceremonies Seen by the East and West Envoys 东国和泰西使臣所见的清礼中的响鞭


东国和泰西使臣所见的清礼中的响鞭

The Audible Whips in the Qing Dynasty Ceremonies
Seen by the East and West Envoys


羽离子撰 by Yulizi (QIAN Jian)



响鞭,清代官方文献中称靜鞭,是中国封建时代王朝礼仪中的一个小环节。即在皇帝出阁辇行、升御座、即将驾到某个地点、或在重大典礼中皇帝将会出现之前,全场安静,然后有专职的打鞭人如仪卫、鸣鞭校尉等抽响长鞭,发出巨大的爆裂般的声响;以示警告。视不同的场合,打鞭人的人数及鞭子的长短质地以及是打地发声还是空中发声等,会有所区别。响鞭有时也被写作净鞭响静鞭等等。鞭子当然也很精致,多用黄丝、梅红丝等编织而成,鞭梢浸蜡,所以打在地上时声音清脆而响亮。目前可追溯到的是在唐代已被用于宫廷礼仪中。此后的宋元明清等王朝采用得越来越多;虽然越到后来火枪火炮越来越发达,但皇家在礼仪中用鞭不用枪,毕竟不会有让人乗机开枪击杀之虞。  
朝鲜是十分注重宫廷礼仪的国家,在漫长的时代里,在很多方面都认真地仿习中国。在李朝时期,在多数年份,每年都有少则一两拨,多则三四拨的使臣前来中国。除了来贺旦、请封、讨论各项事务外,使臣们还多多购买中国新出的图书,关心朝野的动态,观察各种制度名物等等以学习并结识中国士大夫们而与之交流文艺。    
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朝鲜副使徐浩修前来中国北京后,在七月份与各国使节一起参加了一次接受皇帝接见的隆重的典礼。他观察仔细,用心记录,为后人留下了关于那次典礼的十分详细的珍贵记述《起圆明园至燕京》;此文被收汇于他本人的《燕行紀》一书第三卷。
在这一篇记述中,有一段提到:“弊庐在于正阳门外琉璃厂后,会同馆胡衕矣。通官来告时至,乃排班于仪仗内皇道北。一行南向东上,留京王公大臣以下在东;次朝鲜使,次回子、安南从臣;次南掌、缅甸使;安南王则前往淸河接驾云。皇道左右,陈法驾卤簿。起迎班,东亘数里,以达行宫东门。最前为导象四,次宝象五,次静鞭四次前部大乐:大铜角四、小铜角四、金口角四。次革辂驾马四、木辂驾马六、象辂驾马八、金辂驾象一、玉辂驾象一。次铙歌大乐:金二、金钲四、钹二、鼓二、点二、篴四、云璈二、管二、笙二、金口角八、大铜角八、小铜角八、金钲四、红镫二、画角二十四、掆鼓二十四、红镫二、篴十有二、拍版四、仗鼓四、金二、掆鼓二十四、红镫二。次引仗六、御仗六、吾仗六、立爪六、卧爪六、星六、钺六、五色帜二十、次翠华旗二、金鼓旗二、门旗八、日月旗各一、五云旗五、五雷旗五、八风旗八、甘雨旗四、列宿旗二十八、五星旗五、五岳旗五、四渎旗四;神武、朱雀、白虎、靑龙旗各一;天马、天鹿、辟邪、犀牛、赤熊、黄熊、白泽、角端、游麟、彩狮、振鹭、鸣鸢、赤乌、华虫、黄鹄、白雉、云鹤、孔雀、仪凤、翔鸾,旗凡二十五;色龙纛二十、前锋纛八、护军纛八、骁骑纛二十四。次黄麾四、仪锽氅四、金节四;进善、纳言、敷文、振武旌各二;褒功、怀远、行庆、施惠、明刑、弼敎、敎孝、表节旌各二;龙头旛四、豹尾旛四、绛引旛四、信旛四、羽葆幢四、霓幢四、紫幢四、长寿幢四。次鸾凤赤扇八、雉尾扇八、孔雀扇八、单龙赤扇八、单龙黄扇八、双龙赤扇八、双龙黄扇八、寿字黄扇八。次赤素方伞四、紫素方伞四、五色花伞十、间以五色九龙伞十、九龙黄盖十、紫芝盖二、翠华盖二、九龙曲柄黄盖四。次戟四、殳四。次金方几一、金交椅一、金缾二、金盥盘一、金盂一、金盒二、金炉二、拂二、提炉二。右皆民尉戴朱笠,着金绣花文绛衣,奉持列立,以待驾至。皇上御采服,乘礼舆,舁以十有六人,亦朱笠绛衣。豹尾枪二十、櫜鞬二十、仪刀二十、仗马十,出警入跸旗各一、九龙曲柄黄华盖一。右皆护军亲军,着黑质金绣寿字衣,佩持骑而前引。豹尾枪十、仪刀十、櫜鞬二十、黄龙大纛二。右皆侍卫官,佩持骑而后护。诸王、贝勒、公侯、大臣,皆褂黄陪扈。千官齐集,车马塡咽而数刻之间,寂然无哗,纪律严明,仪卫简略。此所以巡狩南北而民不疲顿也。……” 
 

  
徐浩修记乾隆帝的接见:“祇迎之节,长跪乘臂而不俯伏。和珅驰进辇傍,奏曰:那是朝鲜使,那是安南使。皇上侧身幨前,笑而顾之。”据后面的十个字,想来徐浩修是亲自见到乾隆帝本人了。 
他对典礼名物的记述长约二千七百字,这里只摘引了其中的九百来字;其余部分也多是对制度名物的记录。尽管有《大清通礼》等等可资参考,仍真心叹服徐浩修先生的观察力和记忆能力,毕竟是过目不忘又细致入微且生动,非礼制书中之教条可比。当然,使团不止一人,其他人也可为他补述些各自所见。
一位世界地理学家、知识渊博的荷兰出版商彼得·范德于1729(清雍正七年)出版了法文版的《在中国的城市》一书。这是一部有三十多幅由文策尔·桑松所绘插图的旅行记。这里附上其中的一幅。


按图注,图中的建筑环抱之处是“在北京的皇宫的内廷”,我猜测或许就是今日天安门北边的午门外,它是紫禁城的南大门;当然也可能不是。在此举行的皇家欢迎外邦使臣的仪式中就有“响鞭”一幕。只是远不如皇帝亲自驾到时的多为校官同时执鞭同时甩响那般的壮观;图中的身着官服的执鞭人只有一位,立于宫门前广场的中央。他手中的鞭子则呈悬空的波浪状,显然是正在被甩动而作响。在图画下部的面对宫门而或站或跪的左右两群人则是分别来自欧洲和蒙古别部的使团。作者说宫门前的面对读者而成排站立的是禁军先锋,而左右两边成列的是皇帝的贴身卫队。   
7月在淮安与会,在有限的休憩时间里去了一下中国漕运博物馆;在该馆东边的广场一角,竟然看到有两位壮士在练习甩响长鞭;一边还坐着一位手艺人正在修理这样的长鞭。这在我所居住的城市是从未有见的景象。听说河南等地至今练习者众多,可见传统是难以中绝的。 

  
                             (羽离子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