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12日星期四

The Chinese classical clothing was affected by the Middle East 与说汉服



与说汉服


 The Chinese classical clothing was affected by the Middle East 


羽离子 答述  by Yulizi (QIAN Jian)







          高老师:等有空,还请教授您回答问题。世界上很多民族都有自己特色的民族服装,那么我们汉族的民族服装到底有没有呢?当下流行的汉服算吗? 
       羽离子:当下的汉服出现的时间并不长,穿者也少;事实上只是民族时装。但放宽些定义,也不能说不是汉民族的服装。况且汉民族服装本来就是不断演变,代代不同的。
高老师:汉服是本土原创,还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产物? 
羽离子:上古华夏的一些陶罐、工具、武器、饰物等都是东西文化交流的产物,汉服岂能不是
高老师:您是推断,没有实例说明啊。
羽离子:时间也无意就服装事费力举证,而非无证也。从前我的析说印度古书插图的文章里就例说了俄、中、印等的长袍何以近似的原因。这里再补充一例:中国春秋战国时束衣用的衣钩其实就与古罗马人的以及可知的地中海北岸和东岸的另一些民族之人的某类束衣钩都很相似。而仅就更早时期的文物雕刻上可见到的部分来说,汉族的祖先之一的良渚神人的衣冠实质上也即是贵人的衣冠则基本相近于古埃及王族的衣冠。 
高老师:古埃及文化影响到了中国服饰?
羽离子:以下的第一图是石雕的戴内美丝巾冠的古埃及第12王朝的约公元前1842年~约公元前1797年在位的法老阿蒙能赫特三世,此石像现藏卢浮宫。另外,古埃及的王侯与酋长所戴的羽毛冠,从正面看,也很像内美丝巾冠。第二图和第三图是中国良渚新石器文化遗址出土的约四千年前刻在石片上的戴同样的内美丝式巾冠或与内美丝式巾冠互仿的羽冠的部落领袖或神人。第二图之器现藏浙江省博物馆;第三图之器现藏浙江省良渚博物馆,此照片是我从该馆展板上所翻拍。 




                

  还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古埃及羽冠和巾冠的使用远早于阿蒙能赫特三世时,后来的南欧君主也有仿效后者的。
至于从先秦起沿用至今日的交领而大袖的宽袍,以及男服从腰部经腹前正中而下垂至小腿的蔽膝宽带和女服从腰部经腹前两侧下垂的长飘带等等,也并非中国独有。古代中东的包括中王朝以后古埃及的贵族男女的少数服装(下图)也是如此,以至于不看人脸和周围环境时还难以分辨这是汉服还是彼地衣裳。





      而古代时中国和中东的一些鞋子和首饰等,竟也是相同的。这一些至今被保留在中东的神庙和陵墓中的壁画、浮雕、圆雕和纸草画上以及被保留在中国的墓室壁画、砖石浮雕、圆雕和帛画上。除了据古埃及奥西里司神庙雕塑绘出的主神衣服的上图外,不妨一见现代人在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们的意见指导下所绘的奥西里司外出时的穿着。除了帽子外,其垂连黼带的衣裳与先秦两汉贵族的服装没有太大的差别。

 

湖北战国曾侯乙墓出土的用以串联佩挂的白底蓝蜻蜓眼玻璃、其它几处战国墓出土的海蓝胎三星纹琉璃、河南洛阳金村的周朝古墓出土的蜻蜓复眼彩珠、江苏省宿迁市汉墓出土的小琉璃珠、新疆轮台公元前八至九世纪的墓葬群出土的彩点珠、安徽当涂越国贵族墓等都出土过蜻蜓眼玻璃、以及河南固始、洛阳中州、山西长治、山东临淄、河南辉县等地出土的战国晚期的玻璃或彩石饰品以及银衣带钩等中,除了一部分来自于西域外;而中国仿制的另一部分,也与古埃及的或与美索不达米亚乃至南欧的产生年代更早的服饰用品与衣裳配件等很相似。显然,古中国的服饰用品中的一部分也受到了上述地区的影响。

        在中外文化的交流对汉族人服装的影响方面,还有不少事实。历史上中国人先后向他民族学习,如战国时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汉代以后披挂和足蹬印度式袈裟与布鞋的汉人生活在大江南北的数千寺院、唐代时妇女喜着西域衣裙、元代汉人以获穿为荣为便的蒙族人的质孙服、清初起汉人改套满人的长袍马褂、民国时政府规定采用欧式大礼服、新中国曾几乎每位男人皆具的中山装则是据日本的西式学生装改变而来,这些故事早已人所周知,已无须具说。惟理应认识的是:没有一成不变的纯粹的汉服;此外,为了适应华夏的自然环境和劳动生产、军事活动及日常生活等,汉族人自己不断地创新、改良、完善汉服的努力是最重要的;所以毫无疑问地,他们的对汉服发展的贡献,自然最大。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