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27日星期五

Why Can Kids See the Problems But Don't Adults Know Them? 为什么孩子能看出问题但大人们却不知道?


Why Can Kids See the Problems, But Do Not Adults Know Them?

为什么孩子能看出问题但大人们却不知道?


羽离子撰 by Yulizi 


(照片无法正常上传)      


所写的一篇名为《古代司南的……规礼制……》的札记太长了,遂把为了说明主题而写但又比较偏离主题的内容分离出来,将之单独成篇而命名如上。
我最喜欢看看的是中央电视台第10频道即探索与发现频道;数年里,该频道播映的每个故事开始时导入性的片头视频就是一个写有天干地支以表二十四至方位的大盘和搁置其上的一个厚重的大汤勺一起回转着出现在电视屏幕上。凡读过小学的,都知道这个大勺和大盘就是古代中国人发明来指南用的“司南”。此外还有让磁针浮在小碟子里的水面上以指南的“水浮司南”。只是对我来说,心中对这些是一直有点不放心的。因为在我还是小学生时,曾把在舌簧式喇叭背上的磁铁上擦过磁的缝衣针穿在一小节干草杆里后将之放在盛了半碗水的小碗里,发现浮在水面的磁针的转动十分艰难,即使通过不断敲击小碗以使磁针勉强转成“南北向”,其指向也多与实际的南北向不大一致。查过一些杂书,对地球磁场有所了解后,我相信这样的偏差大于磁偏角;而草杆的转动迟钝,主要是水面张力较大,缝衣针的磁力不足以驱动裹着针的草杆作抗张力的旋转。
心中不敢尽信的另一个原因则是对地动仪的思考所引起的副作用。我在小学时看到书上所称是复原的西汉张衡的候风地动仪的图画时,极其好奇,常常想弄清楚这个仪器的内部结构。
我于1965年到南通中学读初中一年级时,多拐一条小巷就可经过的十字街西北角的旧书店便成了我时常拐来逗留一下的地方。我最喜爱的书则是关于科学技术的。在这里我意外发现了一本书里所画的复原的张衡地动仪的内部结构的剖面图。原来仪器内部只是在中央立着一根长杆,地震时大地一动,立杆向某个方向倒下;其倒下的上端打在地动仪上部的龙头上,把龙头里的金属球打出而掉下来,掉到下面张着嘴等候的铜蛤蟆的大嘴里,发出清脆悦耳的报警的敲击声。这与过去书上用文字介绍的情况和我心中按文字所作的想象完全一致。
一旦确认了地动仪的内部结构确是如此之后,我当即就怀疑这一现代人“复原”的地动仪(长大了知道是王振铎先生于1951年制作的)的可行性和实用性。因为在地震来时,难以确保这根立杆必须倒向地震所来的方向。立杆之所以会倒,一是因立杆所立之地变得倾斜所致。假设地震时大地起伏的波峰的后斜面推动立杆底端可以使立杆上段倒向龙珠的话,那么,真的地震来时,也有可能是大地起伏波峰的前斜面推动了立杆的底端;要是这样,立杆上端反而会向相反的方向倒去。
立杆之所以会倒的第二个原因是地震时地面同时也在作一会儿远离震中方向,一会儿被拉回震中方向的水平推缩。因为酷爱阅读科技类图书的我已经知道地震的波长是无法预见和实际上是不断变化的,地震时立杆之处的大地可能是先向震源处缩移也可能是先向相反的方向推移;因此并不能保证地震时立杆一定会先倒向地震发生的那个方向。
由于我们兄弟从小就爱好推理,具有较强的逻辑思辨的能力,所以只要有一点点最基本的科学常识,就足以让我做出了后来长大些后确认是正确无误的否认地动仪的可靠性的以上的推理性认知。
我少年时的推断在半个世纪后得到了验证。改革开放以后,王振铎先生制作的候风地动仪模型不可能实用的问题终于被已经不怕被扣政治帽子的勇敢的科学史家在本世纪初提出了质疑。2005年,国家地震局的冯锐制作了另一种意在复原张衡的候风地动仪的模型以供大家参考。)2010年秋季颁布的中学的新的教学大纲中已经没有了“张衡地动仪”的教学内容了。只有根据1951年“复原”的候风地动仪的模型再制作的各种形状、各种材质的大小模型今日仍然在一些文物商店、大宾馆、礼品商店等各处销售,其形象还继续被保存在各种绘画里,被镌刻在各处的大理石或青铜的文化长廊等等里,甚至它至今还被作为中国政府赠送的礼物而被安置在位于日内瓦的联合国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总部;但科技史工作者和阅读较多的人们则差不多皆知其误了。
为什么孩子能看出最初复原的西汉张衡的候风地动仪的问题,但大人们却不知道?(我十多年前才从外文文献中了解道国外有的专家也在几十年前就意识到这一模型有问题)很多这样的大人们还不是一般的人,而是研究员、技术人员、科学家、干部甚至高级干部等等。以他们的科学知识而言,不可能比一个刚读初中的孩子还差;以他们的智商而言,不可能不如一个其智力尚在发育的孩子;以他们的道德常识而言,不可能比一个孩子还无知。那么,究竟是什么妨碍了他们作出正确的判断呢?是什么助长了他们的一片附和与欢呼呢?这难道是“皇帝的新衣”的故事在另一些方面的再演吗?
    在下一篇即《古代司南的……规礼制……》一文的后半部里,可见这个“新衣”的故事仍在继续上演;只是从科技史的舞台上转到了今日的考古界。这下一篇文章在稍后上传。


2013年12月24日星期二

Our Graduation That’s 45 Years Late 迟到45年的毕业典礼之点滴



Our Graduation That’s 45 Years Late

迟到45年的毕业典礼之点滴








20131020日,南通中学为“老三届”学生补行毕业典礼。我参加了这场因“文化大革命”而未能及时为我们举行以致迟到了四十年的典礼。看得出,许多老人的脸上勉强洋溢着笑容,只是极力压抑着内心里永久的深沉创痛。“老三届”中的很多人的人生的绚丽梦想都被突然爆发的“文化大革命”无情地打碎了;他们对社会和人性等等的美好理念和憧憬被这场愚昧而冷酷无比的“大革命”摧残得七零八落甚至彻底毁灭;一些少年和青年还在绝望中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我们兄弟俩之所以能在它的十年严寒后重新站立和成长,我想主要的原因大致有几个:一、一群勇士果断逮捕了反人类、反历史潮流的“四人帮”及其爪牙而终结了这场伪革命;扭转了国家的发展方向;二、从抗击侵华的日本法西斯开始而从战争年代走过,为了拯救中华民族于危亡而随时准备牺牲自己的生命的父母亲的高贵的精神力量支撑了我们下一代的人生信念和忍受艰辛的坚韧;三、我们从小读书广博,对历史与世界的认识超越常人,所以能坚信黑暗终会过去,整个民族包括我们年轻的一代人终究还会有能透进光明的未来。   
1020日上午的典礼结束后,我们于下午参观了临时代替我们当年教室的新教室。此后老班长陈君泽来电话转达了负责通中校友工作的熊淦集先生希望老同学们写点参加这场典礼的花絮或感想的建议。我因此写了个包括四段内容的《“毕业”花絮》送给了“通中人网站”并被贴出。这里是移来的其中的两段。   

(另外的照片无法都被上传)



通中老三届毕业典礼演出前的排练,除了演唱者中有我班的歌唱家外,
乐队左侧的第一位小提琴手也是我班的同学。



 ()

    参加毕业典礼的这天,我们老三届初一3班的同学来了36人。我们还把唯一能找到的老师——当年的班主任张步青老师请来了。这是几年来历次校友活动中我班到校人数最多的一次。高敏从苏州赶来;何杰放弃了参加亲友的婚礼和证婚;单俊男在如皋亲戚家的婚礼进行了一半时就赶回;许可也专程从上海赶来;……连自从毕业以后从来没有参加过校友聚会的两位同学也来了。
“有一个地方把分散各地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而每一个人也都不愿意遗忘‘她。因为我们的一生或多或少地都和‘她有关;‘她就是通中。”陈君泽如是说。

(另有照片无法都被上传)


通中老三届学生在毕业典礼上演出的丰富节目之一





()

在通中新体育馆的大会于上午结束以后,下午,我们来到门上贴着老三届“初一(3)班指示条的教室,虽然这已经不是四十多年前的那间教室了,但教室内部的桌椅排列仍然与从前的模样如出一辙。几十年前的情形立刻在脑海里被激发而重现了起来,我准确地指出我在一年级时最初就是坐在从教室门向里第三列,从前排向后数第三排的左边的位置上。在我后面坐的依次是丁逸民、蔡蓉等。在离校之前最后一段时间则是和石岩同坐在从教室门向里第二列的最后一排。其他同学也找到了他们当年的座位。
我抚摸着最新式的多媒体教学设备,打量着教室前方的大幅的液晶显示屏、高级投影仪、分置教室前后的立式和悬挂式空调、墙上挂的内容丰富的课程表,……十分羡慕今天的青少年们又心中惆怅,感慨万千;青少年时就被剥夺了接受教育的权利的我多想再能回到母校重新开始读书啊!可惜我们的人生已经无法重来。
如今,在这所环境优美、软硬条件都如此卓越的名校里,如果少年们的学业还不好的话,对得起这样的学校吗?对得起无数为创造如此优越的学习条件而努力工作的人们吗?对得起自己认识和不认识的那么多长辈们的关怀吗?
我仔细观看了孩子们在教室后面的壁报上留下的作业、记录;我深信成长中的一代代人一定会比我们那几代人更强。祖国的未来无可限量!

(羽离子撰)



2013年12月17日星期二

Response to Professor Jin Hongyong’s Favorite as Chrysanthemums 答金洪永教授的《爱菊说》


Response to An Explanation for Loving Chrysanthemums by Professor Jin Hongyong at South Korea

答金洪永教授的《爱菊说》

羽离子撰by Yulizi  






韩国金君洪永友寄来所著之《爱菊说》,文仅六百字,却玑珠所化。读之,为之陶醉。
佳文先述菊之何在,在南山洞家屋林林之中。又述此处四时有花,春夏尤胜,而凉秋时唯菊花耳。特此花非常,已渊源久远;虽然仅此一属却能变化出许多种来。香有浓淡;色不止五彩;除黄白赤,还有赤而黄、白而赤者。形亦百端,除立坐斜偃外,更有偃而立、斜而坐者;乃至叢与孤,大与小、羞闭与怒放,千媚百态。而伴菊之友,则有松,则有竹。如此之嘉地美物,使君寻往,令人迷恋。
惟金先生之最爱,恐非菊之香馥,亦非其绚丽与多姿。何也?是乃“天气肃杀,百花凋落之际,傲霜而高其雅志”,崇其气节也。是故,晋士陶靖节爱菊,岂仅同其悠然之风,实亦共其无惧且无戚于天地之间矣。此后千年,同此者,廖若晨星。
先生哦吟华章,巡游万古;轻富贵为浮云,採菊为宝佩。信陶后百世,慕节尚气,亦有踵焉。
灿烂如菊,吾士与游也。

               昭阳大荒落黄钟既望羽离子书于狼山之北  





(此下为金教授原作)
愛菊說

      達府南山洞家屋林林之中,有瀟灑園庭。庭之垣墙不及肩,故行過者,雖不入其門,能見庭實之美也。
      其中有閱四時者,有任一時者。閱四時而守節者,松竹是也。任一時而含笑者:春花則梅、水仙、芍藥、映山紅是也;夏花則牧丹、凌霄、玉簪、紫薇是也;秋花則惟有一種,菊是也。
     菊之栽於此,不知其始於何許歲,而每歲暑退凉來,自開於庭,其形與色與香猶有數種。香有淡者、濃者;色有黄者、白者、赤者、紫者、赤而黃者、白而赤者;形有立者、坐者、斜者、偃者、偃而立者、斜而坐者、叢者、孤者、大者、小者、未開者、半開者、盡開者、與松作伴者、隨竹爲鄰者。
      余惟:菊之爲物也,天氣肅殺,百花凋落之際,傲霜而高其雅志、保其晚節。是以自古隐逸之士多愛之,晉處士陶靖節嘗愛菊,栽於庭籬。飲酒也,採之東籬,悠然見南山;自彭澤賦歸而來也,三徑雖廢,松菊猶存:此可見陶之愛菊也。然陶後無聞愛菊者,使愛蓮翁發歎之,誠可惜菊之愛同陶者鮮矣。
      今去陶之世已久,距陶之鄉甚遠,而誦其詩、讀其書,可知陶之愛菊之實。實者何?志節也。然則今日此庭吾愛者,非徒愛其形與色與香也,實愛其志與節,乃以必也守之志節爲寶佩,以不可期之富貴爲浮雲,則實不愧於陶之愛菊也,使愛蓮翁復起,應謂菊之愛陶後又有人也。
      今候過霜降之節,肅殺之氣方嚴厲,庭之樹草,除松竹而葉將盡落也。然則可見於庭者,惟有菊之花燦燦焉,與余同賞菊者,誰也哉?以此爲說而待之。

                          在癸巳菊秋節,金洪永撰於文友觀菊庭。





2013年11月17日星期日

Two Jades with the So-called Xia Dynasty Inscriptions Are Modern Pseudo Relics认定两觥及夏代铭文是今人伪作


我认定带所谓夏代铭文的青玉羊首觥
和鸟首觥是今人伪作

I Identified Two Jades (sheep head Gong and birds head Gong) with the So-called Xia Dynasty Inscriptions Are Modern Pseudo Relics  



By Yulizi 羽离子撰




  ZYQ1948先生发表了博文 《发一对夏代铭文青玉觥恭请行家鉴评》。作者把所公布的两件玉器的一件称之为“羊首觥”,另一件则称为“鸟首觥”。两件玉器是在中国被发现的。至于在何地和何时被发现,作者守口如瓶。

 我看过了这一对所谓的夏代铭文青玉羊首觥和鸟首觥,我认定它们是今人的伪作。请见其中的“玉羊首觥”的照片:








2013年11月13日星期三

The Plot of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 Made Kings Ease and Carefree一箭双雕之计使得数朝君王放心而无忧



 一箭双雕之计使得数朝君王放心而无忧

The Plot of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 Made Kings Ease and Carefree


By Yulizi 羽离子撰



 明朝太祖、成祖等皇帝纷纷向海外各国送礼,钦命行人(即外交官)络绎于途。各国贪中华之利,便纷纷歌颂大明皇帝圣明仁慈及大明国为万国楷模,鄙国无比仰慕云云。
 礼部与鸿胪等屡屡把外邦文书译成向化瞻美之表并将之传布天下。连厉兵秣马而准备大举侵华的帖木儿帝国给明国的警告书也被捉刀而成:恭惟大明大皇帝受天明命,统一四海,仁德洪布,恩养庶类,万国欣仰。……”
 朝廷常教导士子及黔首谓:外邦人无论远近,都恨不能生于中国;尔等岂能不感戴皇明德政与中土之盛大光明而以作中原之人为幸?
 明前期的十年里,不记实物,仅白银而言,中国外派使节对海外各国撒银六百万两。而连行船工费、人员饮食等都在内的话,仅永乐一朝,为仁恩洪布海外而使万国归心以示导国人按照入值文渊阁等处而亲与这方面政务的杨南手记:“朝廷遣中贵偕公卿大臣率海艘赍敕往劳供输之费动以亿万计。”倾耗了自元代积聚下来的各地国库的物资与金银。成祖连年变本加厉地穷征括敛,但终因馈送外邦过度而至民家索然又国库几空。
 但帝王并不认为此事是坏事。臣民无饷资便无以招兵买马以谋反,外邦得利便愈加歌功颂德。如上所述,苛内而恩外,其佳妙之处要而非一。
 此一箭双雕之计使得数朝君王放心而无忧,以致后世登大宝者,虽未能有如此规模的对外的大派送,但也多竭尽所能地仿效此烹鲜之法矣。
 






附录:“言衣草”新浪微博的20131111日之贴图:












2013年11月11日星期一

The Country Loved by "Patriot" Li Isn't Wanted by People“爱国者”李鸿章所爱的国非黎民渴望中的国



The Country Loved byPatriot” Li Hongzhang Is Not What Chinese People have Yearned


“爱国者”李鸿章所爱的国非黎民渴望中的国

(给人人网网友的答复,移贴于此)

by Yulizi 羽离子撰 




      

  
诸君所言皆是;P君述史尤碻。
李鸿章一时邀英拒俄,一时挟俄制日,…… 还算能通过割些国家的肉来唤得狗咬狗而使得万般无奈的天朝的根本及最高统治阶层的权益未被列强全部侵吞。
天下并非无有可真正救国救民的贤士能人,只是大清朝廷绝不容许彼等人士为了兆民的理想国度和利益而来制约自身的理想皇朝和权益。这些贤士能人或被困于各种陷阱,或被赶尽杀绝而难以实现理想。
“爱国者”李鸿章所爱的国是和他的利益捆绑在一起的大清爱新觉罗氏的国而非黎民渴望中的温饱平安有道公平之国。
“民族英雄”李鸿章的英雄行为就是为了统治集团及依附和联结这一集团的一批人的利益而在昏庸无能之辈中敢于挺身而出地向列强施以黔驴的穷计并讨价还价,能倡学洋人的兵工商邮等等来自强应变,善于拉拢欺骗和蒙蔽一些学子善人和得空言即感激涕零者;但同时其英雄行为也是在几十年里对祖国的黎民百姓残忍地大规模地杀戮和无耻剥夺。
今日为李鸿章洗脱和赞颂者或是因彼时一朝之中无人可赞而矮中拔长地勉强唱之以鼓民气,或是意在褒美今人,或是不能周识故史和世界又自愚太过。
其时各官无论是从克虏伯买炮、从利物浦订船、还是从鲁尔购路轨电线,涉外涉商涉工涉一切,几乎无不探索奖成回扣,甚至两头通吃一口。官人或从国内洋行悄提银票,或存回款于境外以俾子裔游海外时支取。在务政公干的各种关节里,狡黠的李鸿章自以为不留把柄地顺手为自己捞上和讹上一些,并不脱逾衙门的常习。
 因这几句话超过了留言仅可140字之上限,遂移入日志以答。笑谈人间往事,不当之处,尽可讨论。
















2013年9月11日星期三

Concerning about the Kids in Teachers' Day: Measures after being exposed 教师节里还是念着孩子们:被曝光后的解决法



Still Concerning about the Kids in Teachers' Day: The Measures after being exposed



教师节里还是念着孩子们:被曝光后的解决法



 
羽离子 撰 by Yulizi




    每年雨季水库涨水,广西藤县古龙镇那龙村民组的孩子前往陈平村小学上学的必经之路的大桥就被水淹没;一年的淹没期最长有23个月。这种状况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已经持续了30多年。同学们多自己撑着竹排渡过大河去上学。有人发现这样做太危险,于是曝光了此事。藤县高度重视;县宣传部门回应并批评说:“因家长安全意识不强,贪图方便走捷径,让孩子乘竹排上学”。有关部门也禁止了同学们乘竹排来往学校,从而消除了事故隐患。
    然而,98日来到该地的新华社记者发现,虽然不准许搭乘竹排,从而消除了竹排倾倒的危险,而且上学的孩子们在经过危险地段时也有大人陪伴以“保证”安全了;但是,如今孩子们却是冒着更大的危险,在大人的带领下,脱了衣服而涉深水上学的。这真像一场滑稽剧。 
    所附的以下照片均由新华社记者周华摄。



















2013年8月21日星期三

I Guess This Would Be an Ancestors' Mouth Blown Instrument for Accompaniment of Rhythmic Dance 我猜测这是伴奏先民节律性舞蹈的乐器



我猜测这是伴奏先民节律性舞蹈的乐器

I Guess This Would Be an Ancestors' Mouth Blown Instrument for Accompaniment of Rhythmic Dance

羽离子 撰 by Yulizi (QIAN Jian)


天使春天博物馆介绍过一件科尔沁草原北部扎鲁特旗南宝力皋吐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刺猬形小陶器。该器非常小,仅长7cm,宽6.1cm,高6.3cm;今藏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此器物的造型简练,生动有趣,十分讨人喜爱。我曾经转介过它,因为感兴趣,所以这里重新为之写篇短文。




这个小陶器适合于单手或两手手指的把握;我个人推测它不仅可能是玩具,还可能也是一件伴奏先民的节律性舞蹈的乐器。这一陶刺猬的口部以内是一个大空腔,若仅是儿童玩具的话,因其壁薄,容易被摔破,还容易使手指被卡入刺猬的口中而拔不出来。推测被故意做成中空的肚子就是声响的共鸣腔;原先在腔内放入可弹性展开的木叶片即响板。用手捧住它,用嘴对着刺猬口内的一侧吹气,气流环绕器物内的空腔;被吹拨的响板会发出如同刺猬叫的“咳、咳”声。尤其是在昏暗的夜间,参加舞蹈的人们的眼神、表情、动作等不易被看清楚,所以更需要这类节奏型乐器来提醒、协调舞蹈的脚步等动作或表达情绪。
有人猜想它是不是埙?由于埙的发音孔必须在器物的中部以便食指和中指能够按堵或放开孔洞;所以它不是。
天使君答复我说这只陶刺猬出土时是和另一些陶器在一起。历几千年,响板已朽失。保存下来的一些民间玩具也会发生声音,例如只比拇指稍大的泥猴,在转动它时会不停地发出“嘀、嘀、嘀、嘀、……”的弹击声;树叶和竹片做的巴掌大的小风轮,在被风吹动时,会连续发出“啵、啵、啵、啵、……”的拨打声。近世探险家在世界各地的尚保持原始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少数族群的部落里发现过削树枝木片以用嘴吹而发出哨声和发出连续震动或击打的响板声的简陋的发声件,用来引诱动物以狩猎、表达及互通消息或娱乐;可推知与其生产和生活处于同一水平的上古人也应该会较熟练地使用这些小技巧。
唯前人皆未作如此设想。我的意见仅供参考。







2013年8月20日星期二

Church of Our Lady Langshan Was a Modernist Architecture of the Recent Era 狼山圣母堂是那时的现代派建筑



狼山圣母堂是那时的现代派建筑 

Church of Our Lady Langshan (Our Lady of Lourdes Church, by Langshan Hill) Was a Modernist Architecture of the Recent Era


羽离子 撰  by Yulizi (QIAN Jian)



  “南通天主教堂的博文说:潘世义先生为名扬中法两国之著名建筑师,本是青浦县城赵家巷人。他在中学毕业后,至法国巴黎大学学习建筑学;于1912年回到上海。潘公回国后被法租界聘请为工浦局大打洋,相当于规划局首席测绘工程师,在民国刚建初期的上海租界,年轻的潘已和外国高层精英享有同等的地位和待遇了。十多年后,华工抗议工资和待遇不公而罢工,潘同情他们,而向总督抗议。后来辞职,才开设了自己的建筑事务所。那次事件后华工们在南京路上树一铜碑,记录和传颂潘的正气大义
潘公在上海的海格路(现华山路)999号开设的“潘世义建筑事务所”,曾承接设计和建造了诸多的优秀建筑。










上图是其设计的三所著名教堂,分别为上海市青浦泰来桥的无原罪圣母堂,上海市的息焉堂及南通市的狼山露德圣母堂。



 

(狼山露德圣母堂)


 羽离子读之后答曰:这三处建筑历经艰难而幸运地被留存了下来。狼山露德堂是那时的现代派建筑。半个世纪后南通市段家坝南的基督教教堂也仿此思路而建成现代派建筑。唯教流不同,而世俗设计师对此似懂非懂,还以为是继承传统呢。此外,“大打洋”是植字之误,应作“大打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