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15日星期三

Most Teachers in Mainland China’s Universities Are Knowledge Parrots Merely 我国大学里的很多教师只是知识鹦鹉


Most Teachers in Mainland China’s Universities Are Knowledge Parrots Merely


我国大学里的很多教师只是知识鹦鹉




羽离子撰 by Yulizi (QIAN Jian)


 

好几年前就有资料说:900年历史的牛津大学,培养了7个国家的11位国王、6位英国国王、47位诺贝尔奖得主、53位总统和首相、12位圣人、86位大主教及18位红衣主教,影响着整个世界。尽管我没有时间去一一核对这一资料中的具体的数字,但总体上,与实际情况不会相去太远。  
        

近期里,中国的舆论界里曾出现了对关于诺贝尔奖的颁授的很乐观的情绪,猜测中国人今年很可能获诺贝尔物理学等方面的奖项,多则三四个,少则一两个。这种猜想是一种希冀,客观上也可能构成对诺贝尔评奖委员会的一种暗示。然而,107日公布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花落日本;而且,日本一下子就有三人获奖。加上以前所获,人口和国土面积都分别只有中国几分之一的日本已有22人获得诺贝尔奖,多数是获得理工医学类的奖项;其中获得物理学奖的有10人,获得化学奖的有7人,获得医学和生理学奖的有2人。此刻在中国,除了没有心肝的混混和在内心里对中华民族并无感情的假面人外,要是说多数中国人对此一点也不在乎,实是说谎。有责任感的国人,自然会反思其原因。
我的评论是:至少,世界各国所培养的那么多获奖者中的大多数人的成就是对人类社会的积极的贡献。例如,至少,牛津大学的47位诺贝尔奖得主中的大多数是有利于社会进步的。而牛津大学的老师们多是未入身居高位之名流的凡人,却何以有如此成绩?因为牛津老师的多数是有创造性思维的智者;而我们大学里的很多教师只是知识鹦鹉,没有想、不能想、不敢想或根本不想有超越各种框框与边界的思想和创造的精神。知识鹦鹉很重要,要当好知识鹦鹉也是不容易的;但旧有的知识和技能的原样传授毕竟远不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主要依靠发明和创造的发展那样重要。中国人将来会获得诺贝尔科学奖,但是即使获得三五个、十来个,如果多数的科学家、学者、教师仍然缺乏自由奔放的思想和创新的高目标的话,那么,中国人可能获得的诺贝尔科学奖的数量将仍然是有限的,中国的科学技术要想全方面地挺进到世界的前沿,需要解决可靠地保障科学研究、学术研究之生态和教师的自我改造等等的难题。
新浪等网页上有一条文词微异但内容相同的微博文,很值得把它引用到这里:“中国目前的博士人数已经超越了美国跃居世界第一,但62年来没有获得过一项诺贝尔科学奖。一百多年来英国仅一个剑桥大学的毕业生们,就获得了六十多项诺贝尔科学奖;美国则总共获得了二百三十三人次诺贝尔科学奖;博士人数多有什么用?哪怕十六亿人都是博士,没有发明创造,这些博士也等于零。”
 
(羽离子)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