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6日星期五

A proposal to tear down the new road towards the south workers' housing and change it back to the old way 建议拆掉唐闸南工房边的新路而改回旧路



建议拆掉唐闸南工房边的新路而改回旧路
 
A proposal to tear down the new road towards the south workers' housing in Town Tangzha and change it back to the old way 


羽离子 撰 
by Yulizi (QIAN Jian)

 

    曾从张謇会微博上的这一照片上首次见到唐家闸南工房的今状。后去唐闸实地察看到该建筑群已经和其它一系列准备申报进入历史文化遗产含世界文化遗产的名录的建筑群一样,被拆除并按新的意愿重建了;而且其周边环境也已在这次重建中被彻底改变了;故已经不符合历史的实况。

 
    唐闸的近现代旧街区是在我们这批社会人士呼吁多年后终被列入南通市历史文化名城整体申报计划并由国务院审查批准保护的,它和旧城西部的古代城区一起是用以支撑了南通历史文化名城地位的仅有的两大历史街区。不应该随意地大幅度地使这一历史街区当代化。
    而且,在南工房边新建如此高档气派的石板大道和新型景点,严重违背南工房在当年只是普通工人居住区的历史真实,破坏了其原本具有的异常珍贵的社会学标本和历史学标本的多重意义;同时,只要是评审委员们是真正严谨的而非开后门和敷衍塞职或被收买的,也就不能符合将继续申报的更高级别的工业文化遗产项目所强调的应原样保护的要求。
    之所以会出现如此荒谬的修复,是没有能认识到清末民初工人群体的一系列集中的居住生活区遗存仅仅在唐闸有存的孤罕性及其所包含的重要意义所致,是不倾听,不征求真正的学者与专家的意见而自以为是地自作主张的结果;目前的情况正是比较典型的对历史文化遗产的无知型破坏保护性破坏建设性破坏的叠加!而且也不利于排除一部分人对之所以致生了这一状况的其它因素的瞎猜疑。
    建议拆掉此工房边的新路等而改回旧路。如有必要,在全程或部分段的旧路上可加设木板道以保护旧路和方便今人行走。 
                                                                                             羽离子著《羽离子文汇》,借巢书屋2018年版)


 
附录: “张謇会” 201334日的相关微博于下 

【张謇的人性化管理2大生纱厂的工人多来自周边农村,步行上下班,十分辛苦。1918年张謇以大生纺织公司垫款,收买高岸区整片土地,建造瓦平房420间,出租给各工厂的职员与工人居住,称为东工房,又称贞字工房,后又建造了西工房、南工房。 (图:修复后的南工房)      
 

2019年11月14日星期四

Chinese things have been adopted into Western culture 西方文化中纳入的中国事物


Chinese things adopted into Western culture: reply to professor Gao's question 

西方文化中纳入的中国事物

羽离子答问 by Yulizi (QIAN Jian)

 
(这是我于2015312日用手机写答高博士之问的,现将之发布于此。)  

高先生问:教授,西方影响东方的地方很多;那么反过来,东方的哪些方面影响了西方呢?基督教、黄祸四大发明,还有呢?

  本人答 :高教授学识广博,有此一问,当是表示谦虚;惟我则不敢不答。更主要的是,这其实也是一个很多人共有的问题,所以我愿意藉答复而陈述一些基本的情况。
       如果高先生的问题中提到的东方不只是指中国,而西方是指欧洲;那么,东方影响了西方的事物,就多到无法计数。这是因为西亚、中东等人类文明发育甚早的地区在思想、政冶、经济、文化、习俗等几乎一切方面都曾经影响了欧洲。传统上,欧洲人是把古代埃及、古代中东、古代西亚等的文明都看作是东方文明的,并且都认为它们是欧洲文明的重要来源。因此,从神话、宗教、艺术、工技、器物到人群种族、社会构成等等方面,欧洲都可以轻易地找到它们源自于东方的内容。而印度以东地区,尤其是中国、日本、朝鲜等,曾经并非欧洲人自古以来的认识中的“东方”的主要地区,所以也曾经不是西方人早期“东方学”学科中的“东方”;而是性质上大不同的朦胧的世界的边缘,后来被称为“远东”。古代欧洲人对于极东等地一如我们对泰西等地的认识,都是充满着各自的好奇而荒谬的猜测和想象。
 
 

随着国际交流通道的开辟和扩大,远东才被归纳进“东方学”学科中的“东方”;且越来越成为西方研究的重点地区。如今,世界上研究中国学的专家群浩浩荡荡,其人数之众早已不是从前“东方学”中此起彼伏地当红的埃及学、亚述学、巴比伦学、波斯学、印度学、阿拉伯学等等的学者的数量可比。他们对古代中国在东方世界的巨大影响力也公认不移;但即使如此,西方人至今都不认为古代的远东文明曾经对欧洲文明有多少值得称说的影响。  
又看高教授提到四大发明等,遂猜测所问的也是中国的哪些方面影响了西方。换一句或是更确当些的表述,当是问中国古代有哪些文明的成果进入了西方的文明之中。试简答如下以供诘:
古代中国有不少重要的发明与创造,对东边的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以及对南边的印度支那的影响很多也很大,但传到西方以用的则少得多。我认为除了不少人认同的四大发明外的重要的西传者中还有养蚕与缫丝、制漆、植稻、制瓷、针灸、饮茶与茶业、培育金鱼和哈叭狗、改良的船的水密舱和尾舵(我特意前缀了“改良的”三字)药用植物学、沿近极圈而传的东亚式简单的语法、孔子思想、重农思想、中古后的多妻方式、若干豆类作物、月季花等若干庭院花草、种牛痘、文官考试制度、中国扇、建筑、中国式园林、中国式菜肴、京剧等戏曲、毛主义、中国式大型团体操(起于中国的秋操等,后加入经苏联传来的成份)太极拳、风水说中的一部分、双面绣、麻将、古典衣裳的大袖制式、袁隆平杂交稻、一批文学和艺术作品、进入了西方语文的除去人名、地名等外的几十个汉语音译词如“灵芝”、“阴阳”、“炒杂碎”、“点心”、“功夫关系马马虎虎、“邓小平继承者”、“不折腾”、“土豪”、“包子”、“少林”等等。如果将之比较汉语中保留的成千的西方语言的音译词如“逻辑”、“几何”、“安琪儿”、扑克”、“罗曼蒂克”、“芭蕾”、“吉普”、“阿司匹林”、“焦耳”、“法拉第律”、“引擎”、“麦克风”、“幽默“雷达“尼龙”、“坦克”、“镭射”、“休克”、“基因”、“因特网”、“克隆”、“厄尔尼诺”、等等,未必不可以藉见中西文化之同异的一二来。 
   


上述中国的文明成果进入西方的程度是深浅不同的,有的已与西方文明化成一体,如制瓷、茶业、织丝、烧煤法等;有的只是部分欧洲人或个别的欧洲地区曾采用,例如轿子、赛龙舟、中国式宝塔与亭台等;有的还只是停留在被享用的阶段,如昆曲和京剧、中国杂技、酱油、乳腐、北京烤鸭、中国的文学作品与电影、大熊猫、一些彩印花布和进口丝绸的服装和挎包等;有的并没有化入西方文明,主要还是被用作参考或工具,如孙子兵法、中式书信体、普通话、抱拳作揖、中国法律、孔子学院等。其中的孔子学院或许会把一些中华文化融进西方文化之中。有的只是短暂地被部分地区吸纳但很快地又被吐了出去,例如文化大革命、红宝书、红卫兵风暴、阿尔巴尼亚劳动党与中国共产党的同盟关系暨亲密情谊等。  
它如雕玉(中国式)、八卦、风箱、失蜡铸造(中国式)指南车、接骨法、反切法、採用石油制墨、制图六体、编钟及其乐律体系、提花织机、阉人与太监制度、灭九族、法定凌迟、三纲、保甲连坐、二十四孝、天地君亲师等等一大批事物都极有独创性且对中国来讲极为重要,但未见西方人如此釆用。


  
当然,全然采用不同民族、不同自然环境之人群的文化,未必皆能有利于本民族、本群体的发展;假如突尼斯人、法国人全然采用了蒙古人、印度人的文化,就未必能适合自身的发展。但采有填无,取长补短,学优汰劣,集思广益,用它山之石以攻玉,总是不会错的。
另一些是中国科技史界以至热情的国人津津乐道是中国人发明而必被西方人采用的如活字印刷术、勾股定律、小孔成像、圭表、二十八星宿、马蹬、天像仪、凿井气熬盐、浸式炼铜、二进制等等。拙意其中一些确为中国人首创,唯是否西方人确是继承了中国人的创见才发展之的,则不妨继续研究之。即便是中科院已予论定,仍宜兼听它议或多些设想而再作长期考察,方为妥当。因为有些情况还比较模糊甚至空白,世界研究界里的不同意见中的一部分还无法被合理地真正排除,而将来的考古发掘、文物工作和发展的研究也可能带来新的史证,所以在此之前尽可以长期不作定论
本文仅是回答高教授之问,故并不析说东西文明的优劣。
和衣坐床上作答,稍后有所补苴;意在说明基本情况而不遑细述
                                                                                                                                                   羽离子





2019年4月10日星期三

A Dialogue on Dragon Boat Festival Day: about Qu Yuan,Dumpling Zongs and Descendants of the Dragon 端午日对话:屈原、投粽与龙的传人

 

端午日对话:屈原、投粽与龙的传人

A Dialogue on Dragon Boat Festival Day:
about Qu YuanDumpling Zongs and Descendants of the Dragon

(转载自凯迪网BBS互动社区czyxw所发的老高的文化散论《屈原与端午节》和《端午投粽子竟然是喂鳄鱼!(老高与羽离先生问答)》;并据原微信将之恢复了连接及补缀了个别词句)

高先生、羽离子作 by Yulizi (Qian Jian) and Mr. GAO  



      
       
高先生:今天是端午节,虽说鼻塞头昏,但丝毫没有让老高同志放弃思考。思考是老高的本能,即便在感冒中
    端午节从何而来?传统说法如下,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屈原爱楚国,但楚王不爱他。诗人怀才不遇,遭人嫉恨,走投无路,投水而死。楚国老百姓爱他,制作粽子投江,堵水族们的嘴巴,以免侵蚀诗人的尸身。不过,传统说法政治色彩太浓,诗人被描摹成殉国的烈士,得到人民的爱戴。
当代文人朱大可一语惊人,说屈原非自杀而是他杀。诗人的绝命词《怀沙》是伪作。屈原乃楚国贵族,迷恋楚怀王宠妃郑袖(湘夫人)。事泄,被在水路追杀,龙舟竞技就是对当时追杀场面的模拟。屈原最后被活捉,塞进麻袋,绑上棕绳,扔江里喂鱼了。楚王不让说,但楚人都知道,用粽子影射。粽叶象征麻袋,粽肉象征肉身,粽子投水象征屈原被扔江里。由此说来,屈原应该是位殉情者。粽子只是楚人记录屈原投江的象征物。天知道,朱大可同志的新说是不是受到近代诗人龚自珍与贵妇偷情被杀轶闻的影响。像他这样动辄把摩天大楼比作阳具的文人,总是不乏奇想的。

  老高认为,屈原就是天朝的普罗米修斯。普神盗火,惹怒宙神。宙斯绑他在山上,天天让恶鹰啄食他的内脏。屈原投江让天朝人多了狂欢的机会,多了一天假期。龙舟竞发让国人宣泄过剩的精力,而美味的粽子最终还是落入国人饕餮之口。国人并不在意政治上拔高屈原,甚至愿意乐观其成;因为只要屈原得到政治上的认可,被涂脂抹粉装扮成爱国者,放假赛舟吃粽子才有了正当性,端午节才成为现实。由此看来,为了自身福祉,牵强附会这么位诗人很好,没有这么位诗人,也要造成一位来。  
 羽离子: 高先生说今日宣传的屈原故事里有些牵强附会的成分,在理。我2011年瑞午节时在人人网上写发了《早期瑞午节当是源于非洲的……集会日》一文;将来还可增说些证据。屈原的诗的确很好,未被后来网罩天下的名教捆死,所以有不少真性情、活泛和灵气

    高先生:可以拜读否?
离子:那篇文章如今还在我人人网201166日的本人日志里,你如有人人帐号就可以进去读的。因有些图片,排版困难,所以未将之转到别处如微信等上。加之彼文太原创太出新,故曾打算补写后交杂志发表的,结果没时间弄。直到去年底发现此文局部已被学盗用,才暂时改设成不可转发而已;但对已转发、扩散过甚的,则无可奈何。欢迎你进入用我本人名注册的彼人人网页看看和批评。  
先生找到了。
羽离子:尽量批评,发现问题。
先生文章当然得好,大家风范。往江里投粽子就是喂鳄鱼?蛮荒之时,陆地野兽远比水里两栖动物威胁大。何况,鳄鱼吃肉,不吃素。
羽离子:那时的肉较多,鱼虾蟹贝蛙龟鳖鼠獾狼猪鹿犴狸狐……而粮食较少,五月时还未收获而更稀罕。粽之字只是后人的创造,为所宗加了个后世才作奉献物的米为字之偏旁。而上古先民是用草叶札肉投河的这样,肉块下沉缓慢。即使在河底,草叶将随被搅动的水的流动而飘舞,与肉味一起会吸引鳄鱼)

羽离子:远古时在内陆不易求食。南方河网地区古人主要依靠丰富的水生物和伴水生物而活,故上古人多傍水生存。凶猛的两栖动物对他们的威胁最多。
      高先生闻一多说龙是个复合体,牛头鹿角虾眼鱼鳞蛇身鹰爪,表明各部落图腾的融合。
羽离子:上古华复大地的部落来自亚非欧各地,图腾的融合在所不免。崇龙部落主管后,龙自然吸收了各部落的因素。所以闻一多发现龙为混合物。
先生至少说明鳄鱼不是唯一的图腾。
羽离子:鳄鱼当然不是唯一图腾。不少部落崇鹰崇鸟,如我们长江口附近及往北之海滨的东夷人及后来西入中原的商人。龙愈加成为后世帝王的象征,已无关乎图腾,只是取其能上天入水,威力无比,傲象独特及其神圣性以用而已。
先生西方龙长翅膀,中国龙没有,为何?
羽离子:你说的西方龙长翅膀,那是稍后的事,更早时西亚、美洲、欧洲的龙形生物并无翅膀,只是后来才添配了一对鹰翅。西方的带翼龙至迟在汉代即已传入中国但汉人厌其蛮横凶恶,所以多把它们用来看坟守墓;古墓中的一些镇墓兽是也。少数在陵旁的演变成辟邪、天禄之类的。
先生龙作为中国人的图腾有偶然性。如果是鸟图腾占优,我们的图腾就是鸟。
羽离子:我们很多人的先祖的图腾的确是鸟,但其子孙多改以更强、更神化、世间更无见以及被皇帝们自诩的龙而来自我标榜也是龙的传人了。
先生为何有的是鸟呢,而不是鳄鱼,难道说与生存环境有关?
羽离子:中国人的一部分先祖各自以鸟为图腾的原因是不同的;须用十万多字才能讲述其情。上古尼罗河三角洲每年一度的大水退去后,大批鸟类飞临三角洲啄食小虫,人民跟随鸟群回到广袤而肥沃的三角洲开始农业生产,所以仰仗鸟群的指引,与鸟相生的一些部落遂视鸟为本部落的神。这群人中的一部分辗转迁徙入东方,有的成了上古华夏人中的一支。

  (截止于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