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channel for
bronze smelting and making into China
青铜冶制进入中华的通道
by Yulizi (QIAN Jian) 羽离子 撰
.
(Subject words: Sanxingdui historical site, Histo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rsenic bronze, South Russia corridor, The road of
bronze, Cultural exchange
between China and other countries,…)
因为黄先生发给我一篇关于三星堆遗址与文物的长文,我写了一篇《哈拉帕是夏朝西迁后的都城吗?》以为答复。另外,今年4月中旬,高先生也向我推荐过关于三星堆研究的文章。我遂在一微信里叙述了千把字。前六百多字是谈文物测年的数值有不一致或不准确的情况;但测年仍是研究的基础性工作,惟有时因物品出土地层不明而不得不逐一做较大数量的物件等的测年……后四百来字忆记了我过去把中国的青铜冶炼技术并非是中国人独创,而是域外输入的历史列入了讲义的情况。
二十来年前因尚无对之述明而正式出版的高校教材可以依循,也没有官方的通报可以仰仗;所以讲课时对此还是十分谨慎的,有一份证据说一份话,没有多言。熬到十三年后,中国新闻周刊(其驻美记者站于去年即2020年的6月被美国列为“外国使团”之一)在2013年6月公开以《中国最早的青铜器是西方传来的》为题报道了甘肃河西地区出土的一些铜器与西亚、南欧及北非的早期铜制品都使用了早期配方的砷青铜。随后,国家的新华社等和一些官方报纸也正式地给予了报道并说明了其中一些铜器与上述境外地区之铜器的器型、图案等亦基本相同。这是权威的国家级的官方媒体第一次公开承认了中国的青铜文化起源于境外。
因为涉及三星堆遗址考古引起的中国青铜文化的起源问题,遂把前面提到的我的上述留言里的后一部分稍作订正后贴附于下:
“在夏末以前,中国境内已经有比中原更早的青铜冶炼技术。塞种人(斯基泰人等的统称又指这些人的先民或后裔)等人群携之沿南俄大草原向东,再从阿尔泰山带之到贝加尔湖地区,再南下到中国北方,再传入了中原。另一路则从阿尔泰向南再渐次地经甘肃而到中原。这才有了夏末商周的越来越发达的中国特色的灿烂辉煌的青铜冶炼技术。我早先即把带回来的海外的研究成果,加上自己的补证等,作为从2001年起始讲的《中外文化交流史》里的一个小节点。那时,虽然国内专家里有明白的,但在国内的历史课里,可能我是最早地正儿八经地讲述此青铜入华之路的。现把我2002年编写的此教程教材里讲到此事之讲义局部(后来另在PPT里补充了更多的照片等)的简章(曾在2013年7月粘接在短文《早期青铜文化东入东亚各路的先后尚不能确定》里而公开发布)发上供参核青铜技术的入华其实早在夏商王朝会冶炼青铜之前。也供可至今仍主张是中国人自己发明了青铜手工业的人士批判。
优先考虑三星堆早期的青铜铸造技术来自国内。如果其技术等确实不是来自夏商,而可能的青铜技术从北方南下至彼的其他途径又还很模糊;那么,在未予廓明之前,可不作断言;或相当谨慎地试探不同的来路例如来自南亚、中东等的可能影响。三星堆青铜铸造法及其文化基因的来源或可能不是单一的。
现在离三星堆遗址新的考古报告的编写和出版还遥遥无期。连1986年那次三星堆考古的本可及早发表的报告,至今都未见全部发表。所以,对其他的问题,许多人还无可了解。”
尽管离最新的三星堆考古的全面报告的问世还有些年头,但离我2002年编写好《上古华夏人》的讲义和2013年撰写的实质是不能认可中国青铜文化发源于中国论的博文《早期青铜文化东入东亚各路的先后尚不能确定》,已经过去好多年了;有些情况已经更加明朗和明确了。所以,为了回复高先生发的意见征询,今年8月15日,我再写了一件青铜文化传入中国的早期史的微信,现将之转贴于此:
“我因研究青墩文化,遂自动加强了我过去对华夏古文明起源的探索。目前的心得是远古人多批次地间隔地沿欧亚北方的草原通道向东,一直到近太平洋处。各部分分别从阿尔泰山山麓和更东的贝加尔湖周围而向南,进入了今中国的地域。后者形成了东夷人的祖先。东夷人祖先沿太平洋西海岸南下,与从非洲出发而经过印度洋向东的南岛人在中国东南方相遇并融合,而成后世中国东部近海的主要人群。其中的主体被称东夷人。商人-秦人,都是沿黄河西迁的东夷人。三星堆文明包含了西亚和南亚文明的因素,但也包含了黄河文明与长江文明的因素。目前可知,它是各地文明的一个杂合体,是包括了原始南岛人和原始东夷人等的杂合人群的文明。只是古西亚和古南亚文明等在三星堆文明中各占多少比重,各据哪些方面,还有待考古挖掘活动包括费日长久的文物的复原和鉴定工作的完成及各种科学考古的报告书的公布,才能对三星堆的文化作出可靠些的判断和评价。”
现在,在下面附上我在2013年7月19日发布在博客里的《早期青铜文化东入东亚各路的先后尚不能确定》一文,因为其中附有我2002年写成的讲义《早期华夏人》专讲里的第三章《早期文化传播的若干问题》中的第四篇“青铜文化(the bronze culture)”里的数页。最后另附新华社在该博文之前3天的一篇新闻报道。
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
.
(以下为2013年7月19日发布的羽离子的博文) .
早期青铜文化东入东亚各路的先后尚不能确定
We Haven’t Yet Affirmed along Which One among Routes the Original Bronze Culture Eastwardly Come into
China Was the First One.
羽离子 by Yulizi
(QIAN Jian)
“先有东灰山遗址中的铜器,后有中原一带商周的青铜器”,这样的结论是正确的。但是“考古表明甘肃河西地区在我国最早使用青铜器”的提法虽然轰动,却提得过于急躁而有些冒失。
甘肃省玉门市火烧沟出土四坝文化(约前1900-前1400年)青铜权杖头。上世纪末我已判断其与黑海和里海地区出土的杖头几无二致。(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其实在沙皇俄国末期和苏维埃初期的1914~1922年间在欧洲第聂伯河东边的支流塞伊姆河流域和伏尔加河流域的考古工作已经发现了早期的青铜文化遗存。因苏维埃国家建政之初,无力继续考古工程而停止发掘。1928年,苏联考古学家捷普劳霍夫在叶尼塞河中上游的米努辛斯克盆地发现了更集中更典型的早期青铜文化,将之以具体发现地的村庄为名而称之为奥库涅夫文化(俄文:Окуневская Kультура,英文:Okunev Culture)。该文化的出现年代约在于公元前二千年的上半叶。旋在该盆地的巴捷尼村发现了覆盖了公元前3500年至前2500年的晚期红铜时代到早期青铜器时代的阿凡纳谢沃文化 (俄文:Афанасьевская Kультура,英文:Afanasievo Culture)。这些这一西伯利亚南部的早期最大的青铜器生产的文化深远地影响了包括古华夏地区、北太平洋西岸和朝鲜半岛北部等在内的整个东方。
十多年前,我研究了海外的包括了较多的出土青铜器照片的各种原始的考古报告与先期探索等,形成了早期青铜文化是从几个路径进入东亚的认知。其中主要的一路是沿着阿尔泰山之北向东到贝加尔湖区域,再向南进入黄河河套后,再进入华夏中原;另一条主要的路线则是从阿尔泰向南,再经甘肃而到中原。由于苏联时期沿前一条路线发掘出的青铜器较多,与中国东北、内蒙、华北等地先后出土的青铜器的型制等高度相似,且测定的其伴生物的年代也普遍地早于甘肃一路的,所以有可能是早期青铜文化最早进入中国的一路。之所以早,是因为这一路的文化传播主要是游牧和半游牧的塞人群体(其种群的一部分为后来的斯基泰人)所为。武器和炊具等用坚韧而不会摔坏的铜制造,确保了他们的生活和战斗力。而塞人及种裔斯基泰人(又译作西徐亚人等)在东西方之间的迁徙、移动十分迅速,远比阿尔泰以南的从事定居和半定居农业的绿洲居民的动迁要快捷得多。
中国新闻周刊在今年(2013年)6月27日也以《中国最早的青铜器是西方传来的》为题报道了相关的内容;其它各大媒体对此也多有报道。
中国青铜文化并非本土产生,而是源于西方,这是我们等一些学者们早已知道了的事实,为什么近期才由重要的官方媒体对此给予公布?我想,主要的原因是改革开放了,大家的思想越来越解放,多少脱离了自以为坚信北京猿人是中华民族的祖先及坚信青铜文化是中华民族所缔造就是爱国的这类狭隘无知却又盲目固执的状态。二是民众的文化水平提高了,能阅读严谨的各国的考古报告的人多了。再者是网络普及了,对过去无从一知的信息的获取如今已变得十分容易了;也没有谁能够将信息和知识长期隐瞒了。
我的约完成于2002年, 稍后微有修订的论稿《上古华夏人》已陈述了这一早期青铜文化向东传播并进入华夏腹地的历史。(第三章“早期文化传播的若干问题” 中的第四篇“青铜文化(the bronze culture)”) 以下贴出该讲义里的数页(第1片图上端的几行字是该专讲第3篇“红铜文化”的尾部);这只是我那时编的教案资料。我另为我本世纪以来的所有的各类专讲都编有了更精美的PPT和PDF套组。
西亚-中亚的环首柄、刀脊线、弧刃、銎管等等递进性地反映在东亚的夏代到战国的青铜兵器上
附录:
考古表明甘肃河西地区在我国最早使用青铜器
2013年07月15日 10:27:38 来源: 新华社
甘肃省河西走廊“四坝文化”东灰山遗址中,曾先后出土了16件铜器。日前在兰州结束的东灰山遗址研究座谈会上,考古学者认为,这些铜器要比中原地区出土的商周时代青铜器早,甘肃河西地区是我国最早使用青铜器的地方。
“先有东灰山遗址中的铜器,后有中原一带商周的青铜器。”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郎树德说。
“四坝文化”是公元前2000年主要分布于甘肃河西走廊地区的一种早期青铜时代文化,因最早发现于民乐、山丹两县境内的四坝滩,于1956年被考古界命名为“四坝文化”,其中出土文物较多的是民乐县境内的东灰山遗址。
民乐县文物局副局长陈之伟介绍,1987年,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吉林大学考古系对东灰山遗址进行了保护性发掘,清理墓葬249座,出土石器、陶器、铜器、金器等各类文物1003件。经北京大学考古学系碳14测定,这些文物距今4300年以上。
(记者连振祥)